维也纳京剧声
【奥地利】维也纳京剧社邀请原中国驻比利时和驻欧盟大使宋明江举办京剧讲座
7月22日下午,维也纳京剧社在《欧洲时报》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京剧欣赏讲座,主讲人为原中国驻比利时和驻欧盟大使、现任中国外交部京剧协会常务副会长宋明江。
近百中奥友人盛夏共享余韵悠扬
宋明江学贯中西,从小喜爱京剧,在演讲中他向近百位中外友人介绍了京剧的发展历史,以及手、眼、身、法、步,西皮、二簧、四平调、南梆子的特点,京剧的形成和上世纪三十年代鼎盛时期的名家流派、行当,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和夸张性等艺术特点和背景知识。结合视频演示和京剧社的表演,宋明江还如数家珍般地即兴讲述了《贵妃醉酒》、《钓金龟》、《捉放曹》、《文昭关》、《洪羊洞》、《甘露寺》等历史典故。



宋明江大使(前排右一)为大家做京剧欣赏讲座

来自台湾 86 岁的老先生——台湾京剧名家朱芳蕙的父亲朱宏远校长(前排右二)向宋明江大使提问



联合国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李根信司长,清华大学学生国际治理和国际组织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前人社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邓小平高级翻译张幼云,维也纳易经研究协会会长施志华,作家记者常晖、赵国刚校长等近百位中外友人出席了活动。麦兆忝教授、刘莉女士、宋明江大使、刘萍菁女士、宣仲宁先生、施志华先生同京剧社社长宋健为大家表演了《贵妃醉酒》、《望江亭》、《霸王别姬》、《钓金龟》、《甘露寺》、《捉放曹》、《文昭关》、《洪羊洞》、《坐寨》、《红灯记》、《梨花颂》等唱段。活动持续近3小时,反响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临别时大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纷纷拉着宋健社长追问何时举办下一次活动。

京剧社社员刘莉为大家献唱

宋明江大使为大家表演

京剧社社长宋健(右一)拉起了京胡为社员伴奏

京剧社宋健社长表示,他也没想到宋大使的京剧欣赏讲座和社员们的演出会这么受欢迎,气氛爆棚
维也纳京剧社的前世今生
维也纳京剧社的现任社长宋健出身京剧世家,父亲是中国京剧“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是京剧宋派艺术的创世人,姐姐是宋丹菊,姥爷是杨小楼的侄子,号称杨派第一传人的大武生孙毓堃,姥爷之上也都是京剧世家。但宋健本人没有学戏,却选择了专攻法语外文专业,来到海外之后又改学财务,并拥有了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但他从小生长在梨园家庭,耳濡目染,非常喜欢京剧。“我从小就和名师学过京胡玩,上大学出国留学就放下了,反而是出国后又捡了回来”,宋健回忆道。
22年前的1995年,维也纳的台湾《中央日报》欧洲办事处主任徐迪生,听说宋健在维也纳,就找到了他。徐迪生是个麒派票友,是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者,当时那个年代能说英文的中国记者很少。徐迪生非常热爱京剧,向宋健提出一定要成立京剧社,大家一起唱京剧,弘扬国粹。于是,京剧社制定了不搞政治、不做生意、不搞宗教的宗旨,就是让一些戏曲爱好者研习京剧,大家以戏会友、互相切磋,相互取长补短,自娱自乐。宋健说:“当时我还在读书,大家推举德高望重的徐老做社长,我做副社长。我们这样就一直玩了下来,徐伯后来年岁大了,由我做了社长。就这样,我们坚持玩了22年。”
人在海外,还要坚持研习京剧是非常不易的。首当其冲出现的就是经费问题。“我们毕竟还是相对小众,这里江浙华侨多,很多人更爱越剧或流行歌曲。没有经费我们很难请老师、组织活动。人员流动也很频繁,在缺乏京剧人才的维也纳,开始感觉有点玩不起来。但最让人失落绝望的是,当你请华人来听京剧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是‘我们听不懂京剧’。我们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文化了,甚至排挤自己的文化。”在宋健看来,其实京剧并不是“阳春白雪”,它也是很“下里巴人”的东西,京剧社经常练唱的《贵妃醉酒》、《借东风》、《甘露寺》、《洪羊洞》、《四郎探母》、《空城计》都是过去连赶大车的老大爷们都可以倒背如流的戏。听到如今的年轻人说不懂、拒绝了解、拒绝接受自己的历史,宋健也常常觉得担忧和失落,“前几年陈丹青来维也纳座谈,就有留学生说看不懂西方油画,因为不懂他们的历史。你自己没有感觉,没有对艺术、对美的敏锐,没有艺术灵感是很可怕的。一切都要靠背书、背心灵鸡汤才知道应该喜欢什么,太可怕了。我认为你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不懂,你也学不好西方的精华,文化和艺术都是相通。”
为什么要成立京剧社?为什么能坚持22年?宋健表示,“中国人在国外其实非常孤独,好山好水好寂寞。越加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传统和文化。可每当我一拉起京胡,就会让我感到离家近了,就会忘记了烦恼和寂寞。京剧社的会员素质都非常高,有联合国的高级翻译,有地震科学家、有教授,有美术家、画家,有记者和音乐研究生、商人及各路精英,大家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彼此相互欣赏,相互取长补短,以戏会友,让大家的业余生活感到有意义,更开心了。我们永远是中国人,不会忘本。”
京剧社从1995年成立至今,见证了很多重要的京剧演出,接待过很多京剧和票界名流,包括中国京剧院巴凯希腊剧剧组、徐州京剧团、陈世铮带领的全本《牡丹亭》演出团……还组织过中国戏曲学院朱文相校长和宋健的姐姐宋丹菊在维也纳大学讲学,见证了梅葆玖先生带领梅派在传弟子在金色大厅的惊世演出。宋健表示,梅葆玖先生的《梨花颂》至今还时常回响在他耳边,所有这些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和感动。“每次有国内的来访演出,都会让我感动。现在最让我感动的是宋明江大使,他是部长级的大使,外文、中文、国际问题、外交领域都非常有建树,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老先生可以把京剧唱得那么好,每次和他在一起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让你崇敬、感动。老前辈太优秀了!”宋健说得动容。
京剧能走入西方世界吗
京剧的唱、念、做、打都具有独特的中国艺术特色,美妙绝伦、博大精深。然而,宋健介绍称,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特性差异很大,京剧体现儒家思想、讲究实用和辩证哲理、很多口传心授的是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而西方歌剧则讲究戏剧性和故事情节是否合理严谨。此外,京剧使用“吟唱”体系,即吟咏,类似吟诗的意境发展到唱、舞,表现悠长的声调念白,讲究味道、吐字,唱念并重;而歌剧的美声唱法是“咏唱”体系,注重发声的线条、呼吸和连声的美感,念白上简单,非常重视歌唱,其他舞、念白似可忽略不计。
但在审美上,京剧和西方歌剧都是以理解为基础,从理性上升到感性。京剧与西洋歌剧是互相交融的,特别是现代京剧借鉴了很多的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乐队的多样化,很多使用交响乐、借鉴了美声演唱,比如张派的创始人张君秋先生,就运用了很多美声唱法的东西,京剧也有新的音乐形式,京剧有向歌剧化发展的趋势。这些变化使中国人自己的经典更易为西方接受,使之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京剧和歌剧,正在相互吸收和融合。
西方人能接受京剧吗?“其实有时我觉得,西方人比我们还喜欢京剧。我们每次给外国人演出,观众都鸦雀无声,我能感到他们的那种崇敬和敬畏”,宋健说。京剧有很多程式化表演,比如船桨划船并没有船,骑马也只是拿根马鞭,还有像京剧《拾玉镯》里女主人公虚拟的做针线、喂鸡、表现出拾到玉镯后的喜悦心情……全都靠表演传神。京剧演员的服饰、脸谱等独特的戏剧语言都很容易被西方观众接受,宋健觉得不存在障碍,“西方人的审美并不低,越是民族的东西越会被不同文化的人喜爱,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
(欧洲时报/周修怡 维也纳图文报道)
编辑:潇潇潇
– THE END –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向东向西eastwest88”。)
向东向西与您细说华社故事,
足不出户让您尽知侨界大事!
